《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如果转换到商业概念上,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品牌战略是企业的大事与要务,市场选择决定着品牌的生死存亡,所以作为品牌存亡之道,不能不明察秋毫!
随着商品高度同质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如果想让品牌具有明显特征,尽可能地具备唯一性,品牌战略就是最基本的起点。
品牌战略作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生存驱动元素之一,是品牌需要持久奉行的信念、在某个既定时间段内始终坚持的特质,再把它沉淀到企业内部文化以及资源管理、商品制造、营销管理等方面。
一份针对近年美国消费者习惯与偏好的调查报告表明:在每4个被调查的美国消费者当中就有3个以品牌为购买的一个基本要素,实际统计比例为76.2%。对这份调查报告的深度数据关联研究发现:真正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是那些平均超过15年历史的品牌,而其中92%的企业有“显而易见”的品牌战略规划和明确的品牌风格。
虽说单一产品或服务的成功并不等于品牌成功,但是品牌成功的背后必然有成熟产品或服务去支撑,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品牌战略就是品牌的首要问题,品牌战略往往决定了品牌的未来,而具备品牌战略思维能力不仅体现着企业综合素质,包括:认识和把握市场规律、掌握目标受众心理的能力,是企业正确认识市场问题和解决营销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使自身品牌与竞争对手品牌明确区隔的思想利器。
国内很多中小企业在经历一个相对稳定的成长过程之后,会发现市场竞争对手密度日趋增大、品牌理念与信息传递日渐同质化、消费者接受也已逐渐产生传播层面的视听审美疲劳,很难脱颖而出,品牌在这种时候就很容易产生一种类似于“生长痛”的现象,这也正如许多儿童在5至7岁时的第一增高期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当身体增高幅度超过体重增加幅度一定比例时的身体发育不均衡,就会带来间歇性的、暂时的生理疼痛,如不及时补充缺乏的相应营养元素,通俗说就是“缺啥补啥”,维持好成长所必须的营养均衡性,就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育和生长。
品牌如人,在成长过程中企业也会面临“品牌生长痛”问题,除了在销售数据上显性的直观体现,还表现为如下几个隐性方面:
1、品牌资产积累与品牌在市场上的存在时间严重不匹配;
2、品牌外围的软营销综合能力不足,使品牌消费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以至于消费者在具体选择时还是主要停留在基本商品层面,而没能实现品牌的情感沟通,更无法达至与品牌互动;
3、随着商业信息碎片化激增的趋势,品牌涵盖的商品或服务属性将逐渐模糊,品牌利益区隔不明确,也就造成了品牌核心概念游离,乃至使目标人群认知模糊甚至带来认知障碍,并容易被相近信息所左右,使品牌形象受到干扰;
4、在商品同质化的市场前提下使品牌也呈现出近乎同质化的趋势,与同类型竞争对手相比,没有及时建立与时俱进的独特品牌识别风貌;
5、针对品牌的感性信息和商品的理性诉求搭配不当,传播表现脱节,有时甚至是“两层皮”,不能构成引导消费的合理逻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品牌诱惑力不足,从而影响企业发展和商品销售;
6、品牌传播概念老化,没有新鲜感、不够时尚或档次不高,难以让消费者产生直观的品牌好感度,就自然难以达到品牌认同,更提不起潜在消费群体的选择欲望;
7、对目标消费群体的购买心理和消费习惯没有充分理解,造成部分曾经购买过该品牌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在市场上随机地自然流失,使品牌忠诚度日趋下降;
8、即使在投放广告期间,企业的经营利润仍无法保证稳步攀升,导致品牌持久获利能力降低,只要广告一停则销售量快速下滑,进而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呈现出逐渐被后来进入市场的同类竞争品牌所冲击并被替代的综合趋势。
对于品牌而言,长期坚持的方向就是战略方向。如果品牌战略有偏差,就相当于方向选错了,走得越远越危险。
品牌战略重在寻求企业均衡发展中的胜利,而造成“品牌生长痛”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战略短视或者没能随着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品牌战略。虽说战略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特征,但是世界上从来没有永远不变的战略,不能层次且递进的去修正和完善本身就是对品牌战略最大的忽视。要知道品牌并非一蹴而就,品牌建设也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在当今商业品牌激烈角逐的时代,品牌战略是使企业富有持久生命力的核心源泉,品牌和商品包含质量价值和商标的价值,使企业具有无形资产和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所以如何准确而有实效地制定品牌战略是企业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发展中的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品牌的客观情况进行化蛹成蝶的蜕变,就是所谓的“品牌战略转型”。
一个成熟品牌至少需要2~3次(或更多次)的品牌战略转型、品牌升级才可以达至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商品或服务的品类覆盖面、消费者知名度和美誉度、目标市场占有率、品牌饱和度和区隔程度等多方面拥有相对竞争优势,往往这种战略转型带来机会的同时也会具有一定风险性,而制定或修正品牌战略的关键还是要看品牌是否能够有效引导目标群体的心理变化,并得到快速认同,进而有助于把企业带入新的发展阶段。
品牌战略往往需要两种基本竞争思维:
① 品牌全局竞争战略思维(整合性质)——着眼于品牌已有市场和影响力的客观分析,不单只侧重于“点”的突破,更能发现市场趋势机会拐点对品牌全局的作用,通过整体战略规划实现“面”的均衡成长;
② 品牌动态竞争战略思维(博弈性质)——比较与主要竞争品牌的已知和潜在的优、劣势,制定具有进攻或防御性质的品牌战略方针,重新规划品牌走向,是面向未来更广阔市场竞争格局的综合思维;
对于中小企业的“品牌生长痛”现象,需要用上述两种思路进行交叉分析,才能有效发现品牌的根本问题,并制定品牌战略进行有步骤地改进。
品牌战略和“头疼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相比,其目的和作用是不同的,战略更倾向于均衡和综合的提升,而不单是用手段和方法解决眼下问题。
曾有些企业把规划品牌识别系统作为战略,这其实只是战略外在的基本表象环节,而非真正意义的品牌战略。
做个形象的比喻,品牌战略并不单是为企业设计一面漂亮的红旗,而是红旗往哪个方向去、为什么要往那个方向去的最关键的问题。
也许这是当年研读波特的《竞争战略》和安索夫的《企业战略》等哈佛商业战略书籍时受到的启发,当时所理解的战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名词,而是复合了动词和形容词属性的品牌核心元素,它使企业具有理想的远景目标、坚定的信念与灵活应变的步伐,引领着品牌在广阔市场中执著前行!
▍转载请注明:聚势传播 www.ccmuse.cn 谢谢合作!